欢迎来到南京财经大学信息化建设管理处

首页

部门新闻

当前的位置是: 首页 >> 部门新闻 >> 正文

陈章龙在学校信息化建设推进会上的重要讲话

作者:信息化建设管理处   发布时间 :2013年01月16日  点击数:

同志们:
今天,学校召开信息化建设推进大会,主要任务是贯彻落实全国和全省教育信息化工作会议精神,回顾总结近年来我校信息化建设工作取得的成绩,研究分析信息化建设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全面部署和推进下一阶段信息化建设的重点工作。刚才,焦富民同志代表学校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汇报了新一轮信息化建设取得的阶段性成效以及存在的相关问题,学院和部门的代表分别交流了信息化建设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以及创新管理、资源建设和服务学生方面的成功经验。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充分认识到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人类社会进入二十一世纪,信息技术已渗透到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以及学习方式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全民教育、优质教育、个性化学习和终身学习已成为信息时代教育发展的重要特征。面对日趋激烈的国力竞争,世界各国普遍关注教育信息化在提高国民素质和增强国家创新能力方面的重要作用。2010年日本发布《教育信息化指南》,从学习、使用与提高教师指导能力等9个方面推进信息化的运用;2011年韩国推出了“智慧教育战略”,投资20亿美元开发电子教科书、开展教师再培训、建立云网络;2011年美国在“创新战略”中提出实施“网络学习改造计划”,以实现“教育技术的飞跃”;2012年英国大幅度增加教育科学预算用于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帮助学生更简便的共享海量研究数据。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去年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更是强调:“探索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的全面深度融合,以信息化引领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的创新,充分发挥教育信息化在教育改革和发展中的支撑与引领作用。”在学校“十二五”规划中,也把“积极推进国际化、信息化和一体化三大发展战略”列入学校发展的指导思想。可以说,信息化建设是促进学校改革创新和提高内涵的有效途径。
(一)信息化建设能够促进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通过信息化建设,可以加快对传统课程和专业的数字化改造,创新信息化教学与学习方式,提升个性化互动教学水平,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加速信息化环境下科学研究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深度融合,可以推动最新科研成果转化为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创新拔尖学生培养模式;推动学科工具和平台的广泛应用,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管理、自主服务的意识与能力。
(二)信息化建设能够促进学校科研水平的提升
通过信息化建设,可以建设知识开放共享环境,促进学校与科研院所、企业共享教育资源,从而推动学校知识创新;通过构建数字化科研协作支撑平台,可以推进研究实验基地、数据、文献共享,支持跨学科、跨领域、跨地区的协同创新。同时,不断提高教师、科研人员利用信息技术开展科研的能力,可以推动学校创新科研组织模式和机制,完善创新体系。
(三)信息化建设能够增强学校社会服务与文化传承的能力
积极利用信息化手段,可以更好的推进产学研用结合,加快科研成果转化,提高学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依托信息技术,可以更好的面向社会公众开展学科教育、科普教育和人文教育,提高公众科学素质和人文素质;构建网上虚拟社区,广泛进行思想与文化交流,可以更好的创新、发展先进文化;开发国际汉语教学和文化宣传优质数字教育资源,也可以更好的支持中文教育国际化及跨文化教育交流,推动网络孔子学院建设,积极传播中华民族优秀文化。
二、全面落实学校信息化战略的重点工作
在学校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的精心组织下,信息化建设统筹力度不断加大,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初见成效,信息化业务系统平台建设扎实推进,信息化资源应用效益明显提高,新一轮信息化建设阶段性成效显著。根据信息化建设的总体安排,我们必须进一步明确信息化建设下一阶段的重点工作。
(一)大力提升信息化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的质量
按照“先进、高效、适用”的原则,建设与完善信息化网络基础设施。二期建设要侧重解决桥头校区学生宿舍区、教学行政办公区网络的全面升级改造、三校区固定电话统一业务、三校区视频互动系统;同时加强与电信的合作,督促其按学校的要求尽快建设一条从福建路校区至仙林校区、仙林校区至桥头校区的光缆供我校使用。
加强与银行的沟通,要求根据我校提出的技术参数与指标、产品的质量与性能,改造“一卡通”专网,建设“一卡通”服务中心,拓展“一卡通”功能。同时督促银行尽快按照我校提出的高起点、高质量与高水平等要求为我校建设数据中心,主要包括提供储存设备、小型机、服务器、负载均衡等软硬件设备。
从我校信息化建设的队伍实际出发,加强与网络运营商及其他社会机构的沟通,探索建立可持续的运营维护机制。
(二)切实提高数字化教育资源统建共享的水平
我校新一轮信息化建设正处于从基础设施与各业务系统平台建设阶段向平台与资源建设并重转变的时期。系统做好了,框架搭起来了,下一阶段的主要工作除了继续推进各新的业务系统的建设外,重中之重的工作就是要将信息系统使用起来,不仅要用信息化的手段来提高我们的工作效率,还应该用信息化的理念来梳理和规范我们的工作,提高信息资源的综合服务能力,全面实现学校管理的现代化。
比如我们的教学资源系统,前期系统平台做好了,后期我们就要加强资源建设,不断的充实内容,让老师、学生参与进来,互动起来,真正发挥信息化系统的功效。教学资源建设,既需要我们引进一批国际、国内品牌教学资源,也需要我们建立自己的具有自主品牌的教学资源;既需要教务部门牵头,联合研究生处、国际学院、继续教育学院等力量,建立教学资源的“立交桥”,也需要各学院精心组织广大教师与学生的参与。学院要用现代信息技术全面改造传统学科专业,不断提高学科专业建设的适应性和竞争力;教师对于自己所开设的课程,需要提供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教案、课件、课外阅读书目、题库等,这方面教务处要拿出具体的推进方案和时间表。
资源建设要紧贴师生现实需要,开发应用优质数字资源,真正使现代信息技术融入教学与管理的核心业务,让师生容易用、喜欢用,切实避免建而不用、闲置浪费。比如,教职工年终总结、职称评定能否采用自动生成表格完成,减轻教师填写各类表格重复劳动的负担。发挥信息化对人力资源管理的功效,需要完善的教学与科研管理系统的配合,需要各学院每位教师能适时的将有关教学科研成果材料传输到相关系统内。
(三)努力形成信息化动态管理的机制
信息化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抽丝剥茧的过程,软件公司平台和软件的开发、资源数据的采集,只是完成了信息化建设第一步和第二步,接下来我们的使用部门、管理部门还要不断的研究、试用,只有不断的丰富内容、不断的磨合才能真正的为我所用。我们要不断完善和更新资源平台的内容,拓展资源平台的应用;强化基础数据的动态采集、处理与管理,注意数据的完整性与持续性、长期性与长效性。建设全校信息化系统还要打破原来各部门固步自封的思想枷锁,要解放思想、积极思考,每一个部门每一个系统都是学校整体的一个环节,缺一不可。尤其是建立了数据中心后,这个问题尤为突出,一旦某个部门的数据不及时更新就有可能影响全校信息化的进程与成效,学生的数据、教职工的数据、教学数据、科研数据、财务数据等都很重要,准确性是第一要素,希望各部门各学院要引起高度重视,我们要把信息化工作做成“一把手”工程,指定专人负责,今后学校会考虑将信息化工作成绩作为业绩考核的内容予以考核。
三、努力为推进学校信息化建设提供有力保障
学校信息化建设的主要目标、工作思路和重点任务已经明确,关键是强化保障,抓好落实。各部门各学院要把信息化作为事关学校改革发展全局的重要任务来抓。
(一)转变观念,明确责任
各部门各学院是学校信息化建设的实施主体,主要领导要亲自抓。要切实转变观念、统一思想,充分发挥后发优势,明确建设目标,注重学习,加强调研,稳步推进我校信息化建设;各业务部门、各学院必须强化主体意识、责任意识与协作意识,共同做好我校信息化建设工作,首先要强化本单位在信息化建设中的主体责任。各学院各部门网页是其综合实力展示的重要窗口,也是外界了解和评价学院、部门工作的重要渠道。有些学院和部门不够重视,态度不一样、力度不同,成效就会出现差距。要进一步明确信息化工作职责,采取切实措施,做到领导小组抓决策、业务部门抓推进、专门人员抓落实。
(二)健全机制,强化管理。
“三分技术,七分管理”,我们要进一步完善信息化管理机制,加强对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资源建设和应用能力建设等环节的运行管理,对网络建设、资源建设及培训与应用提出科学的量化指标。业务系统建设既要考虑本系统内部的资源整合和系统集成,也要考虑与其他各业务系统的对接问题,避免形成新的信息孤岛。如学生管理系统的建设,需要建立以学生处为主体,团委、研究生处、国际学院、继续教育学院等部门参与的大学生管理系统,同时还需要对接教务处、科研处、保卫处等相关业务部门。也就是说,我们要进一步探索资源共建共享机制,对资源内容要实行动态管理,确保数字化资源的不断更新,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有效利用,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益。学校要建立信息化工作检查评估机制,定期分别对各业务部门和学院进行评估评比,在全校形成“人人关注、人人关心、人人支持、人人参与”的信息化工作的良好氛围。
(三)保障经费投入,加强队伍建设。
各部门、各学院要将信息化建设列入年度工作计划,并在办公经费中安排一定比例用于信息化设施建设、资源建设和日常运行维护。要高度重视信息化队伍建设,全校要建立起一支专兼职相结合的信息化建设与管理队伍。
 
同志们,高等教育信息化是促进高等教育改革创新和提高质量的有效途径,是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创新前沿。我们一定要坚持育人为本,以教育理念创新为先导,以优质教育资源和信息化学习环境建设为基础,以学习方式和教育模式创新为核心,以体制机制和队伍建设为保障,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和信息资源建设,重点推进信息技术与高等教育的深度融合,促进教育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的现代化,创新人才培养、科研组织和社会服务模式,推动文化传承创新,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为实现学校“两个转变”、提高内涵建设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上一条:临时人员编码管理及身份认证系统讨论会

下一条:焦富民同志在学校信息化建设推进会上的总结汇报

关闭

通讯地址:江苏省南京市仙林大学城文苑路3号 邮编 210023